筑牢個人信息保護司法防線******
□ 林楠特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非法收集、濫用、買賣、泄露個人信息等問題,尤其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日趨高發,給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不小挑戰。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35批共4件指導性案例,均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刑事案例,涉及人臉識別信息、居民身份證信息、微信等社交媒體賬號、手機驗證碼等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范圍、性質。
個人信息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安全感。近年來,我國不斷從立法、執法、司法等多環節發力,為個人信息安全織密防護網。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為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提供了有力武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和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
當前,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已不僅僅包括身份信息、電話號碼、家庭地址等,還擴展到手機通訊錄、短信、網絡賬號及密碼、購物記錄、出行記錄等,而法律本身具有原則性、概括性和滯后性特征。面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種類多樣化,如何認定相關行為的性質、如何準確定罪量刑,既關系到法律的正確適用,也關系到公平正義的實現,更考驗著司法機關的智慧。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指導性案例,明確類案裁判規則,具有較強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如認定了人臉信息屬于刑法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居民身份證信息整體均系敏感信息;將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驗證碼及對應手機號碼出售給他人,情節嚴重的,依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等等。這些指導案例,既是司法機關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真實寫照,也是生動的普法教材。
個人信息保護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期待司法機關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持續加大對相關違法犯罪打擊力度,加強執法司法協作,更好順應形勢、用活法律,有力維護人民群眾個人信息安全以及財產、人身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數字社會中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實現與保護。
評論:“上調預期 看好中國” 外資的嗅覺與邏輯******
?。ㄑ胍曍斀洝堆胍曍斀浽u論》)歲末年初,外資機構紛紛發布對中國2023年的經濟預測,相關報告中最多的關鍵詞就是“反彈”和“提升”。高盛集團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從4.5%上調至5.2%,認為消費板塊有望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摩根士丹利則預測中國經濟2023年將增長5.4%;同樣上調對中國經濟預期的,還有摩根大通、瑞銀集團、野村證券等多家機構。他們為何一致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當地時間1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由于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同時放緩,2023年世界將面臨比過去12個月“更艱難”的一年,但中國經濟將穩步增長。IMF總裁為何堅定看多中國?
2022年以來,多家跨國制造業企業項目先后落地,注資1.7億元人民幣的蔡司集團長三角地區研發生產中心在江蘇蘇州正式奠基建設;總投資約100億歐元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的一體化基地項目首套裝置在廣東湛江正式投產,這不僅是中國重化工領域的首個外商獨資項目,它的落地還將與湛江當地的石化項目共同打造出一個新的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大眾、寶馬、奔馳等多家知名外國車企也紛紛增加在華投資……投資加碼,布局加速,外資在中國,嗅到了怎樣的機會?
1月1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正式實施,新版《鼓勵目錄》與2020年版相比凈增加239條、修改167條,目錄增加條目數近年來最多。鼓勵清單更長、負面清單更短、投資中國更精準!外資還將獲得怎樣的發展空間?